集专家大智,谋学科建设——绵阳师范学院举办乡村生态环境学科建设论坛
2018年11月24日上午9:00, 首届“乡村生态环境学科建设论坛”在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行政楼612室顺利进行。华南理工大学博导胡勇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导何春阳教授等多位专家莅临会议。此次论坛,由绵阳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处、科学技术处主办,资源环境工程学院承办,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协办。绵阳师范学院阮期平副校长、科技处何云晓处长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学位与研究生处处长罗明华教授主持,承办单位及协办单位部分师生8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绵阳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处处长罗明华教授介绍了参会领导及专家;阮期平副校长欢迎各大高校专家莅临绵阳师范学院,感谢来自省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莅临绵阳师范学院对绵阳师范学院生态环境学科建设进行指导,董廷旭院长提出了资环学院力求建设地方型一流学科,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的学院发展构想。主要从资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指点迷津。
华南理工大学胡勇有教授针对城市河道黑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黑臭河道综合整治修复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提出,通过建设实践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自己的实验基地,壮大生态环境学科群建设。四川大学刘敏教授主要从湿地污染物降解研究,湿地植物初步研究和湿地植物选择三个方面讨论了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四川农业大学邓仕槐教授的结合到2020年,四川省农村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机制和途径,并分别从农田面源N、P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养殖废弃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因地制宜,做到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态环境学科建设的情况,成都理工大学刘国教授提出“基于地学背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报告指出,要以环境学、环境工程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化学为基础,向土壤、地表水、生态大气等学科专业拓展,突出重点,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提高学科平台。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立足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学科内涵。
四川恒泰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丁炜鹏高工分别从湖库、土壤污染治理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展示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新技术,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四川农业大学冉瑞平教授由农村绿色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引申出农村发展需转变理念的观点,对农村指出发展道路。随着问题的日益棘手,西南科技大学谌书教授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三峡库区水华治理为案例,阐述了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日益严重的原因,指出三峡库区植被消落带及库区周边农业面源污染源为库区水体污染的最大隐患。西南交通大学赵锐教授以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为例,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认证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和高校在环境工程认证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并分享了持续改进认证工作的体会。西华师范大学李友平教授分享了“基于四川环境教育1+N平台的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精彩报告,在四川环境教育1+N平台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未来计划,对于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交流能力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下午来自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的崔勇彬副教授以设计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为论题,提出了农、旅设计结合发展的观点,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借鉴方向。资源环境工程学院陈浩副教授对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了该专业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与环境观测工作。刘泉副教授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作出汇报。王建华老师以新时代下遥感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为主题提出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
论坛接近尾声,各位专家教授集中点评。与会专家对绵阳师范学院未来发展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教育教学应定位清楚,有自身特色,并有新的发展方向,可建立以土地自然资源为主的调查和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对国产数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和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和教学,更新遥感课程体系;搞好特色,规划发展。
本次论坛中讨论涉及乡村生态环境一流学科建设战略与策略、“乡村振兴”战略中资源与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等问题。各位专家学者从多个方面“细诊断、开良方”,一方面开拓了绵阳师范学院学术视野、推动学校乡村生态环境学科群建设的研究水平发展;同时为我院乡村生态环境学科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时代发展思路,扬长避短,为培育省级一流学科做好了道路指引和思想引领。
( 图:可华明 文:资环记者站申宇佳 审核:陈章鑫)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