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2015年度优秀论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探讨》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探讨
余 强
四川省眉山第一中学
620010 DEL:13778816808 E-mail:767926841@qq.com
摘要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仍很突出。新课程倡导的生本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有效设置地理问题则是当前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对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探讨,认为设置时如把握适度性、梯度性、启发性、激趣性、生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原则,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问题设置 有效性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传统教学侧重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一传统教学的本质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 这样的教学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素然无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团队意识薄弱。同时,由于教师担心课时不够、重难点多、学生基础差等原因,不敢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自己就包办,一讲到底。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低下。因为课堂效率的低下,教师只能无限拉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堤内损失堤外补”,靠布置作业撑起自己的“脸面”,于是应试教育有恃无恐,课业负担愈加繁重。这样的课堂根本不能称之为高效,甚至连有效都说不上。在新课程理念和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的呼声日益突出。
探究式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效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问题设置得好,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与能力获取的过程与方法。但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地理教师设置问题时没有把握梯度性和激趣性等原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故如何进行地理问题的有效设置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仅就在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有效设置地理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本人认为问题设置时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一、要有适度性,量少而精。
在进行地理问题设置的时候,如果数量太多、太杂,容易浪费学生过多时间,并且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要做到少而精,不能太简单的问题也进行设置,而应针对本节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设置。
二、要有梯度性,由易到难。
一个较大问题要进行分解细化,设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要有层次性,若干问题形成任务菜单,给学生创设选择性思考的可能,可有效调动不同认识水平的参与度,便于引发学生思考。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有关图1.14《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问题设置时,可设置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图1.14中的圆心代表什么?运行的轨迹为何是同心圆?星辰运动的方向如何?每段弧长度特点及原因?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要有启发性,引发思考。
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和一定的启发性,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能力所及。所提问题应是知识的深化或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不要选择简单的书本知识,尤其是直接在书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进行设问。因为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乏味,太难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又会感到失望,甚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1.3节地球的运动》进行有关恒星日和太阳日差异的教学时,可设置如下问题:恒星日与太阳日有何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发生一个或两个变化,则二者的差异会发生何种变化?又如:在有关黄赤交角的教学完后,可设置如下的探究问题: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为00,则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如何变化?黄赤交角变大呢?黄赤交角为900呢?通过以上问题的有效设置,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四、要有激趣性,引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原动力,问题素材的来源是多途径、多角度,教师必须有敏锐触觉去挖掘和积累。例如,在进行高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教学时,可设置如下问题:地理学科和物理学科是一回事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什么是地理。地是指地表的景观或现象,而理则指形成的原因和规律。然后举两个事例来加以说明。第一个事例:大江东去浪涛尽,原因何在呢?教师可在黑板上随手画出漂亮的中国轮廓图,学生会一片惊呼,画得太好了,这无形之中就让学生对老师心生崇拜,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绘中国主要山脉学生就跟着说名称,自然得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长江水自西向东流。第二个事例: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今天属于何季节?是白天长还是黑夜长?学生回答后,教师就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年、月、日、时、季节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方法。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地,什么是理。并且体会到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解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旅游、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环保等与地理的关系时,教师可采取如下的问题设置。
如在讲解自然现象的时候,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海啸、台风、极光、火山的视频片段,在播放的过程中不断地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播放极光片段的时候,可设问:什么是极光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