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2015年度优秀论文:《浅析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四川省彭州中学 陈小玲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导学案是新课程理念的高度融合,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有机载体。探究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能体现学科知识的层次和要求。这就要求老师们深刻解读《地理课程标准》,对新旧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对比,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活动中,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情境 创设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情境设置的重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 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材和高考模式的变化,我校为了深入领会和实践新课程理念,号召全体高考学科教师进行了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是经教师个人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新课程理念的高度融合,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有机载体。
我校导学案的编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总结整理”、“当堂检测”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其中“合作探究”环节是导学案实施的核心环节。《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第3条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探究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合作探究”探究点的呈现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体现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所以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导学案教学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课能否上得成功、课堂讨论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否高效合理。
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呢?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导学案的编制核心是问题情境设置贴切合理,因为只有问题情境设置合理,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才能顺利高效开展。
二、导学案编制中问题情境设置存在的问题
在导学案课堂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尽管上至国家级、省级教育部门、下至地市级和学校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的指导和示范,但由于传统一讲到底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老师们一时难以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虽然学校已经编制导学案有一年余的时间,且在课堂广泛推进导学案教学模式,但在导学案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合作探究”环节的提问方式却很难有效开展,课堂内容和导学案使用脱节,课堂效益不高。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于导学案编制人员和时间的紧缺,导学案体现得更多的是主备人的思想,未能集集体智慧于一体,难以在年级所有班级推广使用。
(二)问题情境设置大而空,学生讨论无从下手。如《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节中,“问题1:假如你拥有一块土地,你是一个农场主,请问你会在这块土地上投入哪些要素?”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过大,可以设置成以下问题:如果你拥有一块土地,你是一个农场主,你打算在你的土地上从事什么农业生产活动?如果要进行农业生产,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样设置问题具有层次性,也把“农业的投入”和“农业的区位因素”两个概念区别开了。
(三)问题情境设置不能体现该堂课的重难点,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究意义不大。如在《气象灾害》一节中,“探究二 2、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主要移动方向为:向北、向西、向西北,为什么其移动到较高纬度时转向东北方向日本而去?”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台风移动路径的形成原因,没有明确要求。
(四)问题情境设置不能体现学科知识层次,题意含混不清。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节内容中,对“黄赤交角”问题情境设置有以下方面:(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关系来表示?(2)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是什么关系?(3)地轴与赤道平面是什么关系?(4)赤道平面和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之间是什么关系?(5)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大小取决于什么? 这一组设问,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学生小组讨论有些无从下手,难解题意。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可以将知识具体化,如对第(2)(3)问,可以直接设置为:(2)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是多少度?(3)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多少度?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情境设置采取的措施
(一)教师要狠下功夫,深刻理解和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认真领会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第2点“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3条“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第5条“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等理念决定了在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真正落实和贯彻新课程理念。
(二)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充分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知晓哪些知识是新教材摈弃的?哪些知识是新教材隐藏、却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挖掘、呈现给学生的?新教材为什么要将该部分知识进行这样处理,其目的和意义何在?教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让学生领会和感悟知识?教师该怎样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季风环流》一节内容中,老教材通过大量篇幅阐述了季风的概念、季风的形成原因、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等。而新教材除了保留“东亚季风”图外,课堂内容几乎都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1、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2、举例说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提示:采用对比的方法,把我国初级中学也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比较;或者用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教材对该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探究教学的理念,也给老师们对导学案问题情境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体现知识的重难点和分层次教学,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一步一步达到和体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进行编制时,针对文科班的教学,气候和地形因素是重难点内容,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可以这样进行,逐步引导学生:
问题2: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阅读教材P43“活动”, 讨论分析下列问题: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2)结合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分布图,讨论分析欧洲西部适合发展乳畜业而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什么?
(3)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4)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作物熟制就是根据某地的积温数来确定一个年度内需要种几茬作物、各自是种什么作物,以达到最好的种植效果。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简称积温,积温是用来衡量某种作物的生长期的。)
(5)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旱作农业?
(6)为什么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寒潮天气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7)由以上问题得出结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气候因素,可以从 、 、 、&nb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