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2014年度优秀论文:《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陈艳红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
摘要: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以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凸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本文在初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发展、内涵和意义的前提下,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目标有效实现的观点,并给出了几点策略来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把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统称为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并把它从学科教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两条线。在这种格局下,传统的教学研究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将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仅局限于单调、死板的知识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所学的知识也不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新课改中,学科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理解,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并将其作为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凸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非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指向也是有所区别的。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地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1.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由兴趣、需要、动机、意志、态度、情感、智力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才能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地理是一门富含“爱”与“关怀”因素的学科。它集中体现在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以及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等主要方面。爱与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向度,而爱与关怀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地理还是一门蕴含丰富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判断教育因素的学科。当我们探讨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多元文化,民族与宗教,人口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等议题时,总要与相应的价值观相伴随,而价值观正是认知与情意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如何看待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与“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相伴随;看待和处理有关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伴随着“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对资源公平共享为荣,以恣意独占为耻”等价值观。
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应在地理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目前地理课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中学地理课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但在当前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研究较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目标的预设、达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有效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整体效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就目前地理课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2.1表述不恰当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活动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度不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不恰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照搬照用传统地理课教学中的“目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全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等同起来[1]。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体现在:尊重自然现象(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思考讨论时有具体表现);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给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科技进步能帮助人类获得更多可用淡水资源,如修水库拦蓄地表径流,海水淡化,利用南极冰川等;科技进步在节约用水方面也有所体现,如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污水处理等)。如果只是要求“向学生进行合理利用水资源教育”则远远没有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二)教条式地使用行为动词。《课程标准》在“附录一”中指出:“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来表述。“主要”不是全部,不能一提到预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只会用“体验”、“意识”的动词表述,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预设目标。如在 “有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能有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等这些目标没有用“体验”“意识”表述,但同样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2处理不恰当
地理课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地理学习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以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处理不恰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仅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作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标签”,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要落实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亲历感受或体验的教学内容,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不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灌输式”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喜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非灌输,‘教育’至少要排除某些传授过程,因为它们缺少学习者的意识和自愿 。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而不是一味“说教式”地要求学生具有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教书育人的机制上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3实现有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从对目前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影响目标实现的原因主要是对目标的表述和处理不恰当。也就是说这首先是教师方面的不足,所以为有效的实现此目标,教师就得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有效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3.1明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分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主要内容”中从八大方面提出具体的内容标准,它们是: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国主义;美育;全球意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地理教师要学习、理解这些内容标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的学习、研究是准确地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措施。例如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标准,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涵,提出的原因、发展的现状等,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里面涉及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只有一个地球”的道德观念,国际理解与协作的价值,对待自然的公平态度,经济与环境的协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