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设计

洪雅中学 王新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最需要适应新课程的是教师,因为教师要重新学习、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要重新专研教材、备课和制作课件。而对于根据新课程而编写的新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难度很大。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兼顾课程目标体系与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中国清代学者陈澹然有句名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那么对于一名教师,也可以这样说“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的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章的标题中都有同一个词即“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3教材的核心内容,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必修1自然地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所学的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新课标对必修3教材的要求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4个中国案例,2个国外案例。”因此,我认为对于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一是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尤其是中国地理部分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逐渐能够根据区域实际状况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最终让学生能够脱离教材案例,举一反三。

以下是我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教学设计,其中重点分析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分别以我国西气东输和东亚产业转移为案例,探讨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它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②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转移,它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教材首先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剖析西气东输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说明产业在国内和国际间转移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教材结合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量具体资料,逐一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研究角度,即“南水北调怎么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收集资料、查看地图、开展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探究问题包括“线路的选择、调水季节的选择、水资源的使用分配”等。本章课时安排共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二.课程标准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标解读:该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的原因,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课标的核心要求,虽然课标没有提及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的和调配的原因及产业是如何转移的和转移的原因,但从近几年各地高考对该章内容的考查来看,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也是本章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并且经过了高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分析、工业地域、城市化”等知识点是学习本章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原理,了解了地理的分析思维方式,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并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说明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②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通过阅读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

②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展示典型案例,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认识我国区域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西气东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