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白马中学 钱林建
【摘 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文章从2008年地震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并结合自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会,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地理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地理教学
【正 文】
2008年汶川地震已过去两年多了,但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曾经为之震惊、悲痛过,也为地震后的营救重建过程感动过。然而,通过这次地震我们也了解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很多人们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人们在地震时,只有惊慌,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很多人们在地震后,只有痛哭,却不知道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面对众多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我们不得不思考长期以来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传统的教育其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育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些只懂地震理论而不知道真正地震的“人才”。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呼之欲出的今天,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该如何进行,如何开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地理教学趣味化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课堂教学有无趣味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恰当的纳入趣味性内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一些趣味教学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趣味教学方法很多:一般可以利用地图、黑板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幻灯片、影视片、遥感像片、模型和实物等引出新的教学内容。适时出示图像,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如身临其境,使记忆形象持久,不易遗忘。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风蚀、水蚀、冰蚀、海蚀、风成地貌”的录像片,学生对千姿百态、景观各异的地表形态初步认识的同时,惊叹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大自然!因势利导,引入主题。
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地用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谚语、谜语、诗词、笑话、游戏、名人佚事、民族风情、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等。例如,我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新课:“有位孕妇在一艘海轮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论年龄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这是为什么?”为了解释这个反常现象,学生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有关知识。
还可引用战争史上“巧用密度流典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洋流探知的兴趣。如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关闭潜水艇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神不知鬼不觉绕到英军背后,给其沉重打击,这正是密度流帮了德军大忙。在讲“常见天气系统”时,我借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岛”这段故事中,司马懿得救是 “天意”吗?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可行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轻松学习,在猜谜语、听传说等当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不致产生学习地理的厌烦心理。地理知识内容与充满情趣的相关事物结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师生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交流。
二、建立地理陈列室和实验室,让地理教学实验化
达芬奇曾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 高中地理跨社会与科学两大领域,其新课程标准倡导实验教学。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地理实物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或模仿某种自然地理事物,必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能力,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地理原理枯燥乏味,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从可行性出发,采用实物模拟实验方式,将使地理原理的学习焕发生机。例如
实验:背斜储油原理
实验题目:观察弯曲塑料管油、水的相对位置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管、水、油、墨水
实验步骤:
①将油用墨水染黑
②将塑料管一头封好
③在透明塑料管里,先将水适量注入,再将少许染黑的油注入,最后将等量的水注入,观察:水、油的相对位置
④将塑料管另一头封好
⑤将塑料管弯曲成背斜的样子。观察:水、油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在弯曲后的塑料管里,油位于弯曲处(顶部)
实验结论:由于背斜向上隆起,油气不易挥发;比水轻,受水的顶托作用,能够把油气资源禁锢住。
这样的实验,使抽象的地理理论形象化,使枯燥的地理课堂生动化,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学习。
三、开设乡土地理,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乡土地理”的范围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但也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规定,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呢?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和途径:
1、采取结合、渗透的办法,把乡土地理知识揉合到高中地理课本的各个章节中去。
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本地区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地区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在讲到“城市的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市商业中心、住宅区、石化工业基地、亚东水泥厂的区位及其形成因素,学生对我市比较熟悉,都踊跃发言,最后将达成的一致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所学的理论知识等等。采用结合、渗透的办法,将乡土地理知识揉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使陌生的知识变得很熟悉,学生学得很轻松。
2、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地理源于自然,又反过来指导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依据。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自然界各组成部分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从而正确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外,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野外实习考察,了解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