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现状与途径研究

四川省彭州一中地理组 范小刚 (611930)


摘 要:中学地理课程教育是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环境教育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和保持环境意识。中学地理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以及主线等决定了在地理课程中,深入的研究环境教育的现状和有效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地理 环境教育 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高中阶段均设置了地理课程。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赖以存的地理环境、组成环境的各要素以及他们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农业衰退、工业布局、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和臭氧层破坏等问题,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学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球表面圈层为主线对象;从学科体系的构架上看,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剖析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学科内容的属性上看,地理学科处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结合部。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素质。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在初中地理学习地球现象、知道地理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掌握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以及对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怎样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中学地理更偏重于地理事物的成因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分析。因而,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中学地理学科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新课程改革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一项使命。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主要包括获得关于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开发、人口增长和优化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教育。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增长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通过人口动态、环境动态和资源动态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等经典事例,使学生建立和增强对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正确的观点和观念,以使他们在意识上和行为上能自觉保护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

高中地理教育改革发展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观念,不再把地理课单纯当作一门传授地理知识的课程,因此高中地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制度都进行了改革,使地理成为一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学科,这与环境教育的概念是一致的。时代赋予地理学科的新的教育使命,主要是以实现全球环境的生态化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构成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大框架,加强环境教育是认识基础。

中学的地理课教育是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它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两个角度认识地球表面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成的复杂系统,并致力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运动、空间发生和演变规律。所以地理课程教育的立足点是地球表面的人地关系。它与哲学抽象地思考人地关系和生物学具体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不同,地球学的人地关系更强调地域性、综合性。在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综合起来始终存在两条主线。一是以“地”为主线,主要是:(1)研究“地”的影响和作用;(2)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二是以“人”为主线,从人类认识和实践以及行为角度来研究人地关系。穿越这两条主线的目标就是使实现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而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因而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立足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围绕着人和地这两者的关系而展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应成为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构建的立足点。根据这一立足点,在制定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和各个地球人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和谐”“协调”“统一”等教育思想渗透其中,贯穿始终。

二、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1、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

地理课程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1)、以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2)、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3)、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4)、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

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五大目标具体如下:(1)、形成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2)、认知全球与家乡的地域环境问题;(3)、具备深究地域环境问题的能力;(4)、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5)、参与保护环境的行为。

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1、理论研究不足

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因此他不仅需要相关学科专家的协作研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理论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中环境的理论尚不成熟。

2、认识问题

环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为主,但在现今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单独的一门环境课,因此进行环境教育就需要各相关学科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受到课时限制以及升学的压力,各学科未能把环境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同时环境教育还只是局限在让学生保护环境,特别是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还未上升到自觉产生环境意识、以环境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周围乃至地球的环境而努力的高度。

3、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不足

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对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的作用。目前,环境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但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