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新课改下活动的处理

仁寿县汪洋中学 汪小刚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新颖的“活动”内容,涉及了案例分析、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这点说明了新教材不仅重视掌握课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活动”内容的处理。

《地理1》共安排了“探索”活动13处,“探索”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探索活动类型多样化,分属阅读探索类、观察探索类、实验探索类、案例探索类四种类型, 如第二章的几组活动设计,侧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运用地图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据图分析的能力;第三章第二节的“活动”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四章第二节的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让所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中去巩固,在分析中去提高,从而使学生增进了综合认识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五章的几组“活动”则有效地配合了正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这类活动题既与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又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探究活动的递进性,促使学生在“活动”学习过程之后能跳出教材,再现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关于涉及的探索活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研究不同探索活动类型的特点,对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

1.阅读探索类:

——以学生阅读思考、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问、引导阅读探索

此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时代性、科学性、探究性较强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等,然后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由于这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可读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例如:对教材 P47页“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处理,教师可设疑:对于“温室效应”是怎样造成的?气候变暖对中国究竟利在何处?有哪些弊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学生阅读后思考。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可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或者辩论, 最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

2.观察探索类:

——以学生观察地理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 教师提示、调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此类探索活动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 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地理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对于此类探索活动的处理, 教师可设计问题链,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必要时可提示、启发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对教材P9页“活动”中的两幅景观图处理,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可设计并出示如下问题链: ①观察图 1-9 中热带雨林图、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 两者的植被有何不同?②根据初中所学地理知识, 两地动物有何不同特征? ③形成以上自然地理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 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即解决了当堂课的问题又为以后学习自然景观做了铺垫。 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 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学会观察, 学会学习。

3.实验探索类:

——以合作探讨为主, 教师侧重指导、总结、评价

教材设计的实验探索活动, 它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和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在地理实验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演示实验要注意与语言传递信息相结合,要把握好演示的时机,避免使学生沉缅于演示之中而不去关注既定的教学内容; 同时由于演示实验是一种综合的信息传递方式, 因此演示中和演示后, 教师都需要给予一定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关注真正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对教材P80页活动“冲积扇的形成实验”的处理,教师课前先把试验所需材料备齐,在课堂上边演示边指导,一步步的导入,让学生由直观感受逐步上升到教材理论,激发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感知兴趣。

4. 案例探索类:

教材内所选案例可分成四类:一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等;二是讨论式如《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四是调查式如《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

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时,首先根据材料和相关的条件,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教材的案例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教师的职责就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评价:对其理论进行概括和提升。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新课改就要有新理念,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把“活动”渗透到课堂上去。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