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中学地理组 柯静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就认为地理是比较困难的学科,尤其是分科之后,地理更被广大的文科生认为是“文科中的理科”;而且,在高中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学生未学却需先用的理科知识,这样无疑就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学生感觉地理困难也并不奇怪。
何况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理科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又将如何教学,才能巧妙处理好地理教学中遇到的不同步的理科知识呢?
首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了解地理学科与理科有哪些知识存在联系,并对该学科该知识点的教学时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学生什么时候才会接触那些理科知识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应对有方。比如:在高一上册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会用到物理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而物理上的这一知识点需要到高三理科才学习;在讲地球的公转运动时,又会用到数学中的椭圆及焦点,而这一内容是在高一下学期学习;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时,又将用到数学立体几何中的面面角,这又是数学高二下学期才学习的内容;在地方时里讲时区的划分时会用到数学里的等差数列;有关大气运动中风的形成,会用到物理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
同时,教师自己更要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条件,弄清相关理科知识原理,抓住实质,把握好结果和现象,这是处理好地理教学中不同步理科知识的基础。事实上,高中地理教师大多是学习理科学科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多年不用那些理科理论知识,就难免较为生疏,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虚心请教相应专业的学科教师;更何况,现在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教师学生时代的要求并不一样,这样就使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知识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非常重要的是,地理教师应随时注意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学会迁移和联系,了解、洞悉学生的知识结构组成和思维理解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教学时则应该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避开使用理科专业术语,尽量化繁为简,去粗取精,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要讲解、一带而过。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是处理好地理教学中不同步理科知识的关键,成功与否,在此一举。教师在处理时,切忌像专业学科教师那样详细分析,或是像门外汉那样避开不讲;但可以设置悬念,引导他们学会思考,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节约较多的教学时间,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方便今后各学科的灵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高中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学科相关的部分知识点作些例析:
一、数学中的椭圆及焦点
在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时,描述其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对教师而言,都知道它是指地球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但是,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椭圆及焦点,对他们而言“正圆、椭圆及焦点”都是陌生的用语,而且数学上也没有“正圆”这一说法。如果再增加“离心率、焦距、长轴和短轴”等这些更加陌生的数学概念,只会使学生感觉云里雾里、不明所以,极大地打击和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使学生轻松容易地明白记住这一地理特征,只需要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就行:“正圆”就是数学上说的圆,“近似正圆的椭圆”说的是不是很圆的圆(同圆差不多),而这个圆很特殊,它有两个焦点,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这两焦点的距离之和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当两焦点相距越远,椭圆就越扁;当两焦点相距越近,椭圆就越圆;当两焦点重合,则椭圆就成了圆(重合的焦点就成了圆心)。如果在讲解时,能够附图说明,加上相应的手势比划,就更容易让学生心领神会。
二、物理中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在高一讲述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是学习的重点知识,与之对应的物理知识在高三年级才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其特征和规律,则要求老师必须讲解。但是,老师在具体讲解时,就不能再引入物理上那些新的、陌生的名称与概念,比如:匀速圆周运动、矢量、标量等等。因为物理在高中阶段是很多学生都感觉比较困难的学科,作为地理老师,只要能够巧妙地演变概念,直接应用,就不但不会给学生增加难度,反而会让他们感觉学习地理轻松而有乐趣。
所以,此时,老师不用去阐述物理上对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定义,而是边讲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表面各点除南北两极点外,都在绕同一个自转轴地轴旋转,当我们从极点观察地球的自转时(将地轴北端指向学生),每一点运动的轨迹就相当于其所在的纬线圈(画圆讲解),转一周(圈)360°,所用时间是1恒星日(约24小时),所以其角速度就是:360°/1恒星日(≈15°/小时);转一周(圈)经过的距离就是纬线圈的长度,所用时间也是1恒星日(约24小时),所以其线速度就是:纬线长/1恒星日(线速度大小与纬线长有关: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三、化学方程和物理定律的综合应用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讲解这个知识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补充一个近似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 → +e,就能够让学生轻松容易地把握这句话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学生可以直接从核聚变方程式看出4 聚变成一个 时,其质量确实发生了亏损。
但是质量又是如何转变成能量的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