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新课标地理课堂效率的探索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其目的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精彩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能够提供课堂效率。
那么,课堂设问有什么机巧呢?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更不能片面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 的虚假活跃。不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课堂教学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钻研问题,从而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教师事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宜。选择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和选择思维能力较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要考虑提问对象的辐射面和问题本身的辐射范围。问题不能总是难度太高或太低,也不能只面对少数学生进行提问,对于那些胆小内向、表现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多花心思。 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这一节时,教师以一段幽默导入:教育局一督学到某校视察,走进一间教室,见讲台上摆放有一地球仪,便问为什么地球仪是倾斜的?学生甲回答不知,学生乙回答不是他弄歪的,教师回答领来时已经是这样,校领导则说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地球仪是从地摊上买来的。学生立时哄堂大笑,然后教师立即抓住时机设疑:“地球仪倾斜的角度是多少?”“地球具有这样的倾斜角度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如果这种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会引起哪些地理现象的改变?”等等。先设疑制造悬念,运用蕴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从地球仪的特征引导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如何激起学生探究
提问既要让学生感到有困难,又要使学生拥有解决的信心,所谓“跳一跳,摘桃子”。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一般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事实问题强调对具体事实或信息的回答,如在“土壤”一节中教师提问“土地和土壤一样吗?”。而思考性问题往往包括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判断、推理、评价等思维过程。在提问所创设的情境中,问题不仅具有思考性,还能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探索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如“请用已有知识解释说明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回答不利影响及分析原因的同时,还可引导他们去思考有哪些解决措施,哪些目前可行,哪些需要假以时日等。
三、有时可运用反诘提问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深似一步地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对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有成效。如教师在进行自然资源概念的教学时,先板书什么叫自然资源,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自己身边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种,如煤、桌椅、板凳、电等。教师再问:“桌椅、板凳、电是不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学生回答“不是,是经过人类加工之后才形成的。”由此得出人工加工的物品即使能用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却不是自然资源。教师再问“雷电是不是自然资源?”学生往往会回答“是,因为它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继续问:“它能否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语塞。据此,教师强调,自然资源具备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二是社会属性即有用性。教师还须提醒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否有用,还要看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如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时,地热能等不能利用,就过去来讲它不属自然资源,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它已变成新能源;雷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因为目前人们还无法利用。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实际创造出层出不穷的技巧性提问进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并能让学生“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同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里有所创造……”。
作者: 崔志强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