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从情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作者:郭根 单位: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摘 要: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我们研究较多的是知识传授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等,而就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往往是通过教材知识为铺垫达到情感的升华,本文提出从情感渲染、情感交流入手,在与学生建立感情的基础上,达到亲其师,从而产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感互动;兴趣


一、什么是情感互动及其对学生认知的作用

情感是指个人对一定对象的喜爱或厌恶,尊敬或蔑视,同情或冷淡,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情感互动就是情感体验双方根据各自的感受彼此交流,相互影响,达到共识或发生冲突。因此,情感互动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学生、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融合,提高教学的催化剂或抑制剂。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要让学生的内心认知得到深华,就必然要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情感对认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情感互动影响认知的信息输入

在不同的情景中,情感对认知加工起着不同的作用。人对喜爱的事物或活动一般持有积极的态度,容易接纳;面对厌恶的事物或活动就持有消极的态度,往往排斥。持有好感、拥有求知期待的学习者能以主动的态度去感知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号,提取主要信息并能独自发现问题,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逐步形成信息检索和思维方式,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情感互动可以影响学习计划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

影响教学过程的情感因数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情感求知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情趣、感观认同度等)对教师语言、表情、动作形成直接的反应,使其认知度减轻或加深。二是教师教学的情感表现,如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的投入、对教学环境的调控,对情绪的调动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良好的情感基础使得师生认同度高,学习计划顺利完成,问题得到解决,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互动影响教学环境的改善

情感能相互传递,愉悦或忧伤的情绪会造成学生对教学环境不同的体验。教学环境除了包括课堂纪律、学习氛围、教学环境布置,还包括学生情绪的变化和学生对他人学习的影响。轻松、愉快甚至有一定兴奋感的情绪环境能使学习内容尽快被接受,同时良好的情绪能传递开,带给他人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改善教学环境起到调节和促进作用。教师不断传递关爱、友善的情感态度会使整个教学环境变得和谐,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学效果更明显。

二、目前地理教学中情感互动未引起重视

(一)、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本位的情感反映

多年来,教师侧重于处理教材、教法,教学内容的知识中心,前后联系逻辑性,设计教学方法和步骤,强调化繁为简,学生如何消化而忽视了学生以怎样的感观心态接受,并非学生接受越简,学生情绪波动越大、学生活动越明显效果越好。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备教材,也在备学生情况,根据不同班级调整教学方法,但侧重点都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忽视了不同班情学生情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冲动,进而很难达到知识的深化和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

(二)、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情感转变

备课只为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对教案的演示和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要求,不观察,不尊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差异。只是“填充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以记忆,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动辄训斥,忽视个体人心理的反应。学生回答问题一旦没有切中核心或语言不规范,则另指定学生回答,蔑视了学生自我挑战问题的勇气。课堂或课后测评练习,只是以记忆性知识点出发,重记住而忽视接受的主动性,导致地理学习过程干瘪、乏味,成为文本式教学,尚失了地理学习空间地域概念。一堂课中学生也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发生认知情感的变化,从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情绪冲动,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并把握这种变化,达到师生情感的共融。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重师不重生,重优生而忽视后进生

在对一堂课的评价中,侧重点在测评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景,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课堂活动是否新颖,忽视对学生学后的调查,学习的愉快与否,对教师的印象,本节课是否给与了思考的内涵,上课的精力集中程度,学生是否对这堂课的风格感兴趣等情感。另一方面对优等生偏爱,对后进生冷漠、轻视,分数决定待遇,使得学生重视死记硬背的结果,缺少探知的乐趣。同时也使得后进生心理负担加大,信心不足,出现厌学。

三、情感互动的实施策略

(一)、情感互动要在教学实施中落实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会随着教学内容变化,会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而起伏,教师的情感调控要和学生的情感宣泄达到有序和谐的融合,这样利于师生情感目标的一致。师生的情感要有沟通,要彼此互动,才能增进了解和互信,使大家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要大胆说出不同意见,不同的观点,勇于展示自我,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语言和多彩的姿体形式,热情的教学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独特魅力。

(二)、以生为本,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