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交流

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的教学设计探究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资中一中高中地理组 刘贤华


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它的形成原因在教学中不作要求,但会考中对它的要求是C应用,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这一知识点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中初次涉及,主要是在大气运动与大洋环流的时候要应用到,尤其是在大气运动部分中确定风向的关键。而大气运动与大洋环流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内容在会考中也都作C要求。

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结合事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1)目前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各不相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仅指出了现象、示意图并没有解释原因(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没有提到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3),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用简短的文字表述了其概念和该力影响下的实例并配以示意图加以说明(4)。我校现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旧版高中地理教材对该内容也只是用简单文表述了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并总结了地转偏向的规律,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其影响。当然,各版本之所以这么处理该知识点,主要设计思路是为了降低这一知识点的难度。但是地理教师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仅仅让学生背会“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就一带而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随后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中又一难点大气的运动时会经常要考虑到这个力的存在。所以必须一开始学习地转偏向力就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力的存在,然后学生理解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容易的多了。

高中地理教师对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这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实例展示法,二是实验法。

实例展示法中所用的实例主要是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中列出的北半球的台风和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课本、地理图册或多媒体展示。如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台风气流旋转方向是怎么样的,长江入海口哪一岸被冲刷,哪一岸堆积。

实例展示法的直观效果很好,学生通过看图片就能马上知道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是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台风、长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他自己或者其他水平运动的物体是否受这种力的影响并不清楚,更不要提自己如何判别偏转方向了。

实验法中有关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的实验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课前或课后观察自家的洗手池蓄满水后放水时的水流旋转方向;这个实验在生活中很常见,便于学生的操作,但是缺点是时效性不强,不能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立竿见影地显示其实验效果。部分学生课后也没在家观察,使得本来很简单易行的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例如2008年高考上海市地理试卷中也有一个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实验:

“(六)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16.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17.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6.B 17.A] ”

许多老师如法炮制,感觉这个实验很难做,也很难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受到伞的颜色、伞面的光滑程度、伞的转速、两人配合的默契度等多因素影响很大,如果课堂让学生来做,估计效果更会大打折扣。

另有老师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实验设计如下:分别在地球仪静止或自转时从地球北极上空向地球仪上滴红蓝不同颜色的墨水,然后比较两次墨水运动的轨迹,让学生得出是地球自转使墨水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向右偏转(5)。应该说这个实验与观察洗手池放水的实验比较起来时效性增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实验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便于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但这个实验的缺憾是如果教师在讲台上用一个地球仪演示,不能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明显看到实验结果,如果一桌一个地球仪演示又会出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墨水洒在书桌或衣服上的意外,从而会引起课堂秩序混乱。

也有老师利用经纬网和物理中的惯性来深入探讨不同纬度所受偏转的角度、偏转力的大小。但是这部分物理力学知识并非本节地理课的教学重点,不适合在教室进行就偏转角度、偏转力的大小深入探讨。

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这一知识点又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地球自转偏向力”小实验:每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左手食指按住一张纸的中心,右手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纸,另一个同学拿铅笔由中心向外沿平行桌边的方向划,观看分别偏向什么方向。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动画“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6)。这个教学设计综合了实验法和实例展示法,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即让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有了深刻体验,然后利用现实存在的一些现象验证,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实验法+实例展示法”的教学设计要比单一的实验法或实例展示法的教学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快。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验法+实例展示法”要侧重实验、简化展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其影响。如果实验时间过短,就会使实验成为形式,达不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中。“实验法+实例展示法”设计的《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一节教学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理念,也能有效地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高中地理学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四川省地理学会 蜀ICP备05003828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邮箱:huying@imd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