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 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地理学科来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实验实践的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多种因素想互激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健全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 创设创新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想象
情景教育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经验告诉我们,在平等、宽松、自觉的情绪体验状态下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地理问题情境化是有效的途径。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想象,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鼓励学生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球、宇宙及大自然之迷都可以促使学生去想象。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若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恒星日的长短又何变化?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思考或讨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良好的效果。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创新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自下阅读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在进解“人口问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问题:是否人口越多越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它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地图的使用,特别是读图、绘图技能的训练,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代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挂图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为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如讲述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若单纯用语言说明,那么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
(1)多学点创造、多读科幻小说
(2)学习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史及其研究方法。创造学理论认为研究爱恩斯坦形成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胜于研究相对论本身,因为后者只是接受新知识,而前者却可能使你创造出新理论。
(3)尽可能组织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发现问题。
五 、优化教学方法,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老师一个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教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这样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扼杀创新思维的形成。“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老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地理教学方法也从传统读图、板图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向多媒体演示法、讨论体验学习法方向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的直观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相关数据、图表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地理现象。并能望整地描述出不同地理事物及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充分体会到上课的“快乐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地理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